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會場外的第四屆漢學會議


在颱風陰影下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沒有順延,除了一些風雨之外,順利的開始與結束了。三天的場次我主要參加在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辦的「古代庶民社會」的專題,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杜正勝先生和現任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Robin Yates (葉山)教授都參加了這個專題。葉老師與杜老師是舊識,以前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杜老師當時前去燕京社當訪問學者,曾在哈佛互相交流學問。

史語所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的老師幾乎都是葉老師的舊識,或者是以前他在哈佛的學生,葉老師年逾六十,對於學術的熱情始終相當高昂,整個暑假在亞洲不同的地方交流與訪問,平日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office hour時求教,談的大部分也是讀書計畫,很少有機會可以像這次在會議的空檔時,或是午間用餐時,聊點他對台灣和中國的看法。

在我碩士班的讀書過程中(2002-2006),當時杜老師擔任故宮博物院的院長與教育部部長,那幾年,杜老師幾乎沒有發表過中國古代史的論文。一般外界的人還認為他是從事台灣史研究,而不知道他長期研究的主題是中國古代史,杜老師對於中國社會的研究,嘗試從本質的角度和思考結構性的大問題。

歷史研究者離不開當下的情境,現實與研究者的課題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與辯證,杜老師的雜文集《走過關鍵十年》和《古典與現實之間》,可以看見身處當代的研究者,如何思考歷史與我們自身的關係,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思考自己的研究課題。

杜老師在這次研討會中發表〈帝制初期基層社會所見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其結束了八年的公職生涯之後再度動筆書寫中國歷史。我曾經問過杜老師他歷經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後,接下來對於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會有甚麼樣不同的思考,他覺得他不會再寫以前那樣的文章,指的是在學術圈當中對於一些議題的實證研究,那不是他現在所關心的,在歷經政治圈的洗禮與實際參與公職的過程之中,使他對於政治有更為深刻的看法,現在對於文化本質性的課題更加關注,人生歷經了不同階段,所見所聞也都使他改變了一些看法。這篇文章還沒完成,具體的成果也還在書寫之中,很期待之後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