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書的迷戀:紐約摩根圖書館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班雅明作為一個無可救藥的讀書人和藏書家,曾經寫下:「書的年代、產地、工藝、前主人……等。對於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累積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書,此書的精華就在於物件的命運。」

藏書的主人如何費盡心思地得到這本書,修建、擴建圖書室,讓書籍得到好的待遇,讓來者得以了解知識的載體,書籍和收藏家本身之間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書的迷戀

我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對於「書」產生迷戀,或許「書」是通往知識的途徑、或許「書」是開啟人生智慧的關鍵。當沒有足夠的時間仔細閱讀書中的每一個字句,或許就只能寄託在「書」本身,收集它、保存它,好像就擁有了書背後所許諾的知識、智慧和文化。

每到一個城市,我會尋找城市藏書的所在,不管是大學的圖書館,還是藏身於街角的書店、書鋪。縱使無法遍覽所有的書籍,看看封面、摸摸書皮,也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對於「書」有熱情的人,應該都有空間不夠的困擾,就好像執著於衣服或是飾品的迷戀,收集本身就成為一種目的,「書」本身就是迷戀的感性對象。
當自己的書架無法再承受、生活的預算因為買書而超支時,理性戰勝購書的感性,才會使自己暫時停止。

去年到東京參加學術會議時,會後到東洋文庫參訪,東洋文庫堪稱亞洲研究的五大圖書館之一,由三菱集團的創辦人岩崎彌太郎所設。岩崎彌太郎出身四國土佐鄉下,在幕府末年只是不起眼的下級武士,靠著自己所具備的基礎知識,在變動的時代獲取大量的財富。

擁有財富之後,岩崎用他的財力買下大量的漢文古書,創設自己的私人圖書館。東洋文庫就是以岩崎私人的藏書為基礎,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公眾的圖書館,並且成為研究機構。
「書」的收集似乎有種奇異的魔力,即使沒有時間閱讀的財閥仍然想要附庸風雅。在日本東京有岩崎的東洋文庫,在美國的紐約則是摩根圖書館。

九月初,透過從台灣回來蒙特婁的機會,在紐約待了一天,趁此機會在這個造訪十幾次的城市之中旅行,拜訪了曼哈頓中城的摩根圖書館。

摩根圖書館

或許大家對於摩根‧史坦利的印象都留在投資銀行之上,摩根家族以往在金融界的地位堪稱龍頭,在金融史的發展上有無與倫比的地位。

摩根家族在19世紀晚期由J.P.摩根開始累積財富,當時歐洲大陸的普法戰爭,法國由於戰事需要大量的經費,開始向美國借錢。JP摩根貸款一千萬英鎊給法國,並且在戰後援助法國的重建獲得大量的財富。
靠著精準的眼光大發戰爭財,並且在財富累積之後投入工商業,買下「愛迪生通用電氣」與「休斯頓電器」,成立「美國通用電器」(GE)。投資成立「聯邦鋼鐵公司」後,透過購併的方式成立大型的「美國鋼鐵公司」。

出生於康乃狄克的JP摩根,父親本來就是銀行家,先後在瑞士與德國學習,回到美國之後跟隨父親進入銀行業,JP摩根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在19世紀末已經主宰世界上最有實力的銀行公司,在華爾街呼風喚雨。

看過JP摩根相片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酒糟鼻,由於其貌不揚,不喜歡拍照,曾經拿拐杖毆打拍照的記者。
本來1912年應該搭上鐵達尼號的JP摩根,最後取消了行程,選擇在法國度假,也因此逃過了一劫。隔年在義大利羅馬度假的JP摩根死於酒店之中,當時華爾街還降半旗,股票交易市場為了他關閉了兩個小時。

作為一個銀行家,摩根也相當關注慈善事業和文化事業。捐助大筆金錢給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哈佛大學,他在生前收集大量的藝術品、書籍和寶石,大部分都放在曼哈頓中城麥迪遜大道的建築之中。JP 摩根的兒子傑克‧摩根在1924年捐出這棟建築,作為公共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JP摩根來往大西洋兩岸,在經營商業之餘,對於稀有書籍、素描和作家手稿都很有興趣。由於歐洲大陸陷入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中,古物與寶藏大量流出歐陸,JP摩根的收藏品之中較為珍貴的有《古登堡聖經》(Gutenberg)、中世紀的手抄本裝飾書、林布蘭的素描、莫札特的樂譜手稿、狄更斯小說的原稿……等。
本來摩根將大量的藝術品放在倫敦和紐約麥迪遜大道的宅邸之中,由於收集的太多,所以後來擺不下,以至於他在1906年邀請當時最著名的McKim, Mead & White建築師事務所在他文藝復興式的紅磚建築旁加蓋一棟圖書館和收藏藝術品的空間。

摩根的收藏空間以Beaux-Arts的建築風格,內部採用白色的大理石,外觀則是浮雕和成排的列柱,以古典的風格象徵摩根的財富與地位,裡面陳列了摩根的收藏還有他的藏書,並且設計了他的閱覽室。JP摩根晚年離開華爾街的辦公室,主要在這間辦公室當中度過餘生。

摩根圖書館隨著時代的演進,設計了藝廊、露天庭院、辦公室和儲藏室,1991年,建築師VoorsangerMills在建築旁設計了一個玻璃走廊,將他與麥迪遜大道的紅磚樓房連接,並在露天庭院之中設計座椅和種植樹木,提供參觀者休息的場所。
超過35萬件藏品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吸引越來越的參觀民眾,從90年代末期,開始思考新世紀博物館的方向。在2000年由義大利知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操刀,改建摩根圖書館。

皮亞諾早年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巴黎的龐畢度現代藝術中心,之後主要設計大型的公共建築和展覽館,像是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柏林的波次坦廣場。同時他也關心古城的保存和建築的改造,像是對義大利熱那亞古城的遺產保護。

在紐約的建築不像大型的公共建築可以有大量的空間可以揮灑,相反地,如何在有限的面積之中創造出更多的空間則是建築師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皮亞諾在紐約的作品包括惠特尼博物館、紐約時報大樓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擴建計畫,他知道如何在地小人稠的紐約增加空間,並且知道如何不破壞原有的建築,加入新的元素,與原來的建築和結構相得益彰。

相較於皮亞諾在三十多年前所建的龐畢度現代藝術中心,以外露的鋼骨結構和管線展現出某種後現代的特質。在紐約的摩根圖書館則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雖然仍然對於工業的材質情有獨衷,卻是採用鋼鐵和玻璃,引進自然的光線,並且將原有的建築加以整合,讓光線進入舊有的空間之中,照亮了將近百年的建築。

摩根圖書館之中最令我驚豔的就是他的藏書室。去年在東京的東洋文庫,得以接觸到一些中國的宋版古書,相較於中國古書延續毛筆書寫的習慣,採用柔軟的紙張、水性的墨料加以印刷書籍;西洋古書使用油性的墨料和堅韌的紙張,接續鵝毛筆書寫的傳統印刷。
由於傳統的不同,西方為了將堅硬的紙張裝訂,以穿洞、皮革、金屬、釘子等工藝的手段製作書籍,中文所謂的「精裝書」(hardcover),其實是西方的傳統。摩根圖書館之中很多珍貴的書籍往往都以皮革裝訂,附加寶石和貴金屬加以打造,使得書籍不只因為其中的知識而珍貴,書籍本身就價值連城。

以往中國明清的「藏書家」往往缺乏和大眾分享書籍的慷慨,重點在「藏」諸名山、「藏」於金匱石室之中,把書籍當作是別人覬覦的寶藏,害怕和別人分享。

然而,西方很多公眾或是私人圖書館,都是由富豪所捐贈。我不知道摩根本人是否喜歡讀書,但至少他喜歡收藏書。不管是出於炫耀或是分享的心態,很多書籍至少因此而保存、知識因此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