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賞楓的起源與東福寺之秋


如果說龍安寺之秋,是幽雅寧靜的禪意、秋日安頓身心的所在。那麼,東福寺之秋就是遊人如織的名勝。

賞楓的起源

秋日的到來,預約著萬物蕭瑟的冬日,似乎是有點感傷的季節。然而,現下京都紅葉的季節卻人聲鼎沸,缺乏一些寧靜的氣氛,不禁讓我疑惑:賞楓在日本的傳統中都是這般喧嘩嗎?

以往看《源氏物語》,總覺得平安時代的貴族喜歡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像是櫻花或是藤花。然而,在此時的文獻中,紅葉還沒有出現,雖然可以看到光源氏建六條院時植栽了紅葉,但並非為了觀賞用,大部分的紅葉多為野外生長,而非刻意成為「賞」的對象。

平安時代的貴族於秋日時大部分是在宮中的室內活動,不像春天戶外的行事那麼多,面對楓葉,他們多感覺事物的無常與感嘆冬日的到來,帶點負面的情緒。



「紅葉狩り」與豐臣秀吉

讓紅葉成為觀賞的對象可以從豐臣秀吉開始說起,而且與賞櫻有關。豐臣秀吉乃好大喜功之人,第一次拜訪醍醐寺之後,就喜歡上此處的景色,從近江的大和山城引進七百株櫻花樹,品種包含枝垂櫻、染井吉野、山櫻和八重櫻……等,並且在醍醐寺內建了八座風格各異的茶室,邀請妻妾、公卿和大名們一同參與盛會。

 
據說當天參加的女性,包括秀吉的妻妾和臣下的女眷們就超過一千三百人,准許她們在宴會進行之中換裝三次,人比花嬌、爭奇鬥豔的情形可見一般。
 
這次盛大的賞櫻不只空前,而且絕後,其後的將軍們沒有人能像秀吉這般豪奢,「醍醐の花見」、「花の醍醐」也在歷史上留下雅名。在醍醐寺賞花的同年,秀吉也舉行了「紅葉狩り」,「狩」這個字用的好,楓葉的時程短暫,一瞬即逝,必須像等待獵物一般,以防止紅葉跑掉。
 
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紅葉都成為觀賞的對象從秀吉開始,秀吉乃俗人,不像平安時代的貴族典雅細緻,不管是賞櫻或賞楓,他都呼朋引伴熱熱鬧鬧地舉辦一番,讓本來傷春悲秋的氣氛有如嘉年華一般。

秀吉之後的江戶時代,伴隨著庶民文化的興起,富裕的商人和秀吉的氣質比較相似,賞楓或是「紅葉狩り」的秋日活動當時引起一般人的興趣。以往在平安貴族間,紅葉帶著點負面的感懷情緒,到了江戶時代就成了歡樂的賞楓活動。1799年成書的《都名勝図会》介紹賞楓的名勝地,這時在京都或是東京都有一些秋日的賞楓勝地。

江戶時代的賞楓和賞櫻都帶著點喧嘩的氣氛,一般大眾們帶著便當、清酒,在楓樹下享受著秋高氣爽的日子,歌川廣重所繪製的〈京都名所之内 通天橋ノ紅楓〉和從〈東福寺通天橋觀紅楓〉這兩幅圖可以看到與平安時代不同的感覺,帶著點娛樂的遊興氣氛。



東福寺

歌川廣重選擇東福寺的紅楓作為浮世繪的主題,主要是當時此處就已經是秋日遊人必訪之處。東福寺的紅葉有「通天」的美名,為什麼呢?並不是紅葉上達天際,而是東福寺的橋廊,架於溪谷洗玉澗上的長廊稱為「通天橋」,這也是日本目前最早的橋廊建築。

早在歌川廣重的浮世繪之前,東福寺就有數百年的歲月,建於13世紀中期的東福寺其實有著宏大的夢想。東福寺之名源自想要超越奈良「東大寺」的規模,且要香火更勝於奈良的「興福寺」,故取兩寺中的「東」與「福」。

京都人稱東福寺的「伽藍面」,「伽藍」就是寺院,東福寺一開始的規模的確超越東大寺與興福寺,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些寺社遭到祝融與戰亂的侵蝕已經不見,現在唯有在「三門」和「東司」可以見著。
 
京都很多寺廟的宗風都承自宋朝的佛學,東福寺也不例外,最早的住持辨圓禪師入宋習法,於南宋理宗(1235)時師從徑山無準師範,習法六年後回日,在京都受到貴族甚至天皇的禮遇。辨圓也帶回很多佛經、文物,甚至說饅頭也是他帶回日本的,圓寂時天皇封為「聖一國師」,是最早獲得「國師」封號的高僧。
 
東福寺之楓

東福寺本為禪院,是出家人清淨之地,在寺院中廣摘紅葉是為了清淨、為了減少遊客。

一般日本的寺廟除了楓樹以外,也會植株一些櫻樹。然而,春日賞櫻的人潮往往會讓禪院清靜的氣氛受到破壞。吉山明兆任東福寺的畫僧時,得到當時幕府將軍足利義持的贊助,並且詢問他需要甚麼樣的幫忙。明兆向將軍提出的要求就是廣植楓樹,而不重櫻樹,讓東福寺不要成為遊覽的勝地。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著反諷,賞楓後來成為觀光遊覽的對象,缺乏清幽和寂寥的氣氛,也破壞了東福寺的寧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