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日本的起點(下):日本橋的散步

上一篇文章中,我簡介了為什麼日本橋作為日本的起點。從江戶的建城開始,日本橋的地位就不同凡響,作為五街道的起點、江戶城的水運中心,並且是金融、商業和生活的重心。

在時代的更迭中,日本橋逐漸喪失了活力,但近來透過街區的集體活動,重新建立起東京市民的回憶,並且在新時代的東京仍然展現自己的特色。

日本橋的散步

走過今日的日本橋,還可以看到「日本國道路元標」,由此開始日本橋的散步吧!此處是日本道路的基準點,沿襲江戶五街道的起點,明治維新後也將此做為日本道路的起始。
日本橋最吸引人的建築就是高島屋和三越,這兩家都是知名的百貨公司,也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知名的商店,在時代的潮流下轉變成百貨公司。到日本橋這兩家百貨公司不只是購物而已,還可以參觀這兩棟歷史性的建築。

天女降臨

三越是三井家族在日本橋所開設的和服店,當時稱為「越後屋」,隨著明治維新,以往的老舖也開始思索新的生存之道,將「三井」與「越後」兩個名字合併成為三越百貨。1914年所蓋的建築仿文藝復興的樣式,在1935年又加以擴建,成為現在的樣子。

三越本店內的中庭,有一件驚人的藝術品:「天女像」,於昭和35年完成,高達四層樓的雕像是以五百年以上的檜木所雕。「天女」像的日文為「まごころ」,也是「真心」的意思,具體的展現企業的精神與象徵,是三越百貨慶祝開幕五十年的重量級藝術品,高11公尺,總重量高達6750公斤,以天女降臨的姿態為靈感。

雕塑的線條十分流暢,顏色鮮豔的衣服,配上柔和的神情,雕刻的曲線相當高超,絢爛的色彩讓人一進入三越就爲這幅藝術品所吸引和著迷。雕塑由佐藤玄玄所做,是他生涯的代表作。出生於福島的佐藤,家裡代代做神社和佛寺的雕刻裝飾,還曾經到法國留學,可以說兼具東洋與西洋的藝術精華,三越當初花了四百萬日圓(現在差不多一億元)請佐藤進行這項作品。

「在東京覺得熱的話,就到高島屋吧!」

相較於三越是江戶在地的百貨公司,日本橋的高島屋則是在京都創業,本來在1831年以做棉布生意為業,後來歷經明治維新,也進行了現代化的轉型,生意擴及到大阪和東京。

目前日本橋的高島屋是昭和八年(1933)所蓋,當時就配有冷氣和暖氣,廣告的宣傳說:「在東京覺得熱的話,就到高島屋吧!」由於建築相當有特色,現在已經被選為「文化財」。高島屋的建築採用現代性的建築,但加入日本的風格,設計者高橋貞太郎採用文藝復興樣式的外觀,柱子特別從義大利進口,而正面的吊燈上有兩萬顆施華洛世奇的水晶,增加其奢華感。

不管是三越百貨或是高島屋,在日本橋經過時,進去參觀便有走進古蹟或是博物館的感覺,頓時覺得在其中的名牌包包或是首飾、鑽戒都顯得相形失色。

從兩棟既古蹟又是百貨公司的建築出來後,中餐時間也到了,在日本橋不僅可以吃江戶味的午餐,也可以感受明治維新時代的洋風。

江戶味vs洋風!

日本橋從江戶時代創業到現在的老店還不少,像是「吉野壽司本店」,現在已經是第五代老闆吉野正敏在經營。我在《和食古早味》一書中指出,壽司一開始只是在路邊攤的速食,吉野壽司本來是從日本橋的路邊攤開始,後來才有了店家。

如果不想不想吃江戶味,那就來點日本西化時的洋食吧!

從江戶時代走到明治維新,日本橋也充滿了當時留下的建築,像是創業於明治八年的「明治屋」,由橫濱上人磯野計所創,主要是引進舶來品和食品為業,也是日本第一家引進法國葡萄酒的公司。日本最早的啤酒本來在橫濱的外國人居留的製造,也是麒麟啤酒的基礎,明治屋也是第一個代理啤酒並且販賣的公司。

明治屋將西洋的食品和雜貨帶進日本,改變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和風格,像是奶油和後來流行的可口可樂都是他第一個代理的,目前的明治屋是以文藝復興風格所蓋的「明治屋京橋building,建於昭和八年(1933)

在明治屋可以買到很多西洋的食品,也可以到地下二樓的「京橋モルチェ」,東京洋食的老店,裏頭有蛋包飯、豬排飯等在日本才吃得到的洋食。

吃完飯繼續在日本橋附近逛逛,可以走進日本的金融中樞。

日本的金融中樞

三越本店的後方就是日本銀行總部,平常有開放參觀。當初是以比利時的中央銀行為藍本而做成的,中心的穹頂為銅砌,整體建築對稱大氣,採用新巴洛克結合文藝復興的樣式。明治十五年完成的日本銀行,經過五年半的建造時間,展現了一個追求西化,新興國家奮起的氣勢。

為什麼會選擇在日本橋開設日本銀行的本行呢?最主要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橋就有很多金融的機構,明治13年時東京有24家銀行,日本橋就集中了二十家,重要的銀行都在此設立總部,而管理銀行的日本銀行總部想當然爾的就設在此地。

日本銀行內部可以參觀,除了參觀氣派的建築外,還可以看以往用來儲存黃金和現金的金庫。旁邊的貨幣博物館也是日本銀行附設的博物館,其中的館藏放著日本古代的貨幣和各個時期所發行的錢幣。

日本橋的烤鰻魚

散步到夜晚,我會到大江戶用餐,「割烹 大江戶」烤鰻魚的本店在日本橋,可以從日本橋的三越一路走過來,轉進巷子中,一間三層樓的房子,外表上看不出來是已經營業超過兩百年的老店,江戶時代寬正年間所創立的店家,目前已經傳到第十代,日室的木門,搭配著暖簾,飄散著鰻魚的香味。

在東京的烤鰻魚與鰻魚飯雖然多,但能夠經營長久,代代相傳和歷史悠久的並不多,「野田岩」、「神田川」和今晚用餐的「大江戶」基本上就是烤鰻魚這種料理的活歷史,打從有蒲燒鰻魚這種做法時,「大江戶」就開店營業了。

當用黑色的漆盒所盛裝的鰻魚飯一打開之後,鰻魚的香氣溢出,蒸過的鰻魚相當柔軟,再加上淋上的醬汁甜而不膩,軟呼呼的鰻魚搭配軟硬適中的白飯,這是道地江戶的味道啊!
鰻魚的品質、燒烤的時間、醬汁的鹹淡、白飯的口感,都是鰻魚飯的好吃與否的關鍵,在炭火中慢慢燒烤的鰻魚,隨著一代一代的傳承,從江戶幕府走到明治維新,從戰前到戰後,即使時代變化,一些口味還是如此難得的保存下來。

睡覺前再來欣賞金魚的曼妙姿態!

用餐完帶著飽意,走到中央通上本橋三井廳(三井ホール),夏季的三個月都會舉辦金魚展「江戶的風雅水族的藝術呈現」(江戸の風雅をアートアクアリウムで),展場之中共有5000條以上的金魚,由70個水族箱組成17個展示區。
 
藝術家木村英智利用室內設計,搭配水族箱的燈光裝飾,使整個空間呈現出前衛的設計感,同時也加入日本傳統特有的文化元素,像是和服、屏風或是燈籠等元素,使得前衛中看得到傳統、新潮之中展現出熟悉的日本元素。

魚缸的設計上,木村英智為了使觀眾看到萬花筒般的效果,在玻璃的切割上也花了一番功夫,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魚缸都看到不同的光線、顏色與姿態的金魚。

為什麼會在日本橋做金魚展?

金魚不僅是一種從中國傳播而來的外來生物而已,它所代表的還是一種文化,並且是一種獨特的、屬於日本的美學文化。在江戶時期的宮廷畫卷中,金魚就成為富貴與平安的象徵。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對於金魚以擬人化的方式描繪,「金魚づくし」之中賦予金魚人性,喝酒、划船、優游於水中,展現金魚活潑生動的一面。

隨著江戶的工商業日益發展,市民階層在有錢之餘,也發展出各種的休閒遊樂,從浮世繪中也可以見到江戶民眾對於金魚的喜愛。叫賣的小販,沿街挑著金魚販賣,旁邊大人小孩圍觀。而金魚除了引起民眾觀賞之外,還象徵著魚水之歡,浮世繪中的春宮畫,也經常以金魚加以裝飾。

日本橋展的金魚展為了讓東京的民眾記起江戶時代的夏季的活動,但不是完全的依照「傳統」,而是透過現代聲光化電的元素,將「傳統」包裝成現代東京居民的共同節日。

回到文章的起點,日本人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間平衡,並且透過現代的方式、「傳統」的元素,共同譜寫日本橋的歷史,為下個世代留下現在的記憶,傳承街區的元素、味道和氛圍。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日本的起點(上):日本橋

我喜歡在東京尋找「傳統」,不只是江戶時代以來的痕跡,還有明治維新以來的文化,或是大正、昭和時期的建築。東京的特色就在於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經驗都累積在現在這塊土地上,不只是建築的外觀而已,還有飲食、生活用品和地景都一層一層的纍續下來。

不如就從日本橋走一趟來看看吧,這裡以往是水都江戶的商業、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從江戶時代幾經變遷,已經不復以往的模樣,但是我們如何在現代中找到「傳統」,在「傳統」的感覺中繼續過著現代的生活呢?日本人總是能將這兩者調和於無形中。

我們從東京車站的八重洲出入口開始這段小旅行,從八重洲往京橋、日本橋方向走,現在大多是高層的摩天大樓,但以前只是個小漁村,德川家康建江戶城改變了這一切。

天下的起點

德川家康建都江戶,本來沒有人的小漁村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召募了大量的工人來整備這座城市,大興土木,填河造陸。在日本橋川上架起日本橋,隔年1604年將日本橋作為商業的中心,並且將此處作為江戶五街道的起點,也就是天下的起點。
江戶五街道包含東海道、奧州街道、日光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將日本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串聯起來,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日本橋。也是江戶時代經濟、金融和信息的起點。

從《熙代勝覽》看日本橋的繁華

想要了解日本橋以往的榮光,透過《熙代勝覽》這幅圖最可以說明當時的榮景。如果說《熙代勝覽》大家可能搞不清楚是甚麼,但如果說這幅圖可以類比於中國的《清明上河圖》或許就會有點概念。

《熙代勝覽》是是一幅展現江戶時代日本橋的寫實畫作,說起這幅畫的發現本身就是一件很特別的故事。原圖本來沒有甚麼名氣,在日本已經不見,是在德國柏林的東洋美術館所發現。由柏林自由大學的生物系教授Hans Joachim Custer所寄託,由於他喜歡中國美術作品,所以在黑市買了這幅畫,但他可能分不大清楚日本和中國的差別,將此圖視為中國美術。

1999Hans Joachim Custer去世,整理他的遺物時,由美術館的館員確認是日本的作品,並邀請日本學習院大學的教授小林忠進行鑑定。當時美術館也在整修,隨著博物館重新整修後,首次向大眾公開。

2003年《熙代勝覽》回到日本,在江戶東京博物館和日本橋的三井美術館展示,現在回歸到柏林的國立亞洲美術館。不過,雖然無法看到本尊,但現在只要坐地鐵道三越前站,就可以看到原圖,本來原畫的長度是長43.7公分、寬達1232.2公分,在三越前站以1.4倍加以複製。

光輝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觀

《熙代勝覽》的重要性在哪?

或許不在它的藝術性,而是此圖用繪畫具體地表現了19世紀初期(1805)的日本橋街道,也就是現在的「中央通」。以往江戶時代留下的浮世繪也只是一個小角落,但《熙代勝覽》卻完整地展現了日本橋的原貌。

《熙代勝覽》是甚麼意思呢?就是「光輝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觀」,這樣的景色指的就是日本橋,從今川橋開始到日本橋的760公尺的商業街,其中有88間的商店,往來的人物有1671個、20隻狗、13匹馬、四頭牛、一隻猴子和兩隻老鷹。由於1806年江戶發生了一場「丙寅大火」,把整個城市燒火了大半,所以這幅圖則是大火前的日本橋。

以往江戶時代的很多職業都只能從書本的文字讀到,但《熙代勝覽》提供了畫面,也為後來很多的戲劇提供了參照。從圖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職業,舉例來說,像是賣菜刀、鋤頭、鐮刀等刀具,或是茶碗、草鞋、和菓子、壽司、藥、青菜等生活必須品,抑或是露天的茶店,有點像是現在路邊的咖啡館,或是雜耍的藝人也畫在其中。

現在的三越百貨本店就在日本橋,當時稱為三井越後屋,在《熙代勝覽》中也可以看到,是日本橋最大的商店。日本橋之所以成為江戶的商業中心,不僅因為它是五街道的起點,還是陸路和水路匯集之處。

水都江戶

如果現在到東京,很難想像以前這裡是個水都。然而,四百年前這裡是由小條的河川所貫串的水都,城市當中的來往與運輸多靠河運。東京現在的商業中心京橋、銀座、新橋等地以往是半島狀的低地,稱為「江戶前島」。

由於江戶城中的運輸主要靠四通八達的水道,加上江戶的廚房「日本橋魚河岸」,也就是魚市場也在此地,江戶居民的主食主要靠江戶灣所撈捕上來的魚類,所以此地也是魚肉的批發市場和採買生活用品最重要的中心。

世界最大城的商業中心

19世紀初期,江戶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當時的巴黎差不多50萬,倫敦也差不多90萬,江戶堪稱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如此多人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和相關產業在日本橋附近聚集。

江戶時代日本橋的町名,有些還沿用到現在,像是日本橋一丁目就是吳服町,主要是賣和服的商人所居住的地方;二丁目以前稱做「大工町」;三丁目是箔屋町,是打箔的職人所住的地方;過去一點的京橋一丁目以往是「桶町」,製作木桶的工匠所住的地方。

由於經濟的發展,一百萬人的江戶雖然沒有京都優雅細緻的文化,但由當時庶人在此發展的文化,也以日本橋為起點。舉例來說,江戶時代大量的文學作品得以傳播主要是因為印刷業的發展,而且浮世繪得以流傳的原因也是得益於印刷業,日本橋有著最大的書商和出版商,像是「須原屋」、「鶴屋喜右衛門」都聚集在日本橋。

日本橋的重要性沒有因為明治維新而改變,然而在關東大地震卻改變了水都江戶的生態。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橋

新的日本橋在1911(明治44)蓋了起來,本來木造的橋,改為石造,相當有氣勢,附近還有船舶的停靠場。從橋邊可以看進出魚市場的船舶來來往往,明治維新後的東京基本上還維持水都的格局。

二十世紀,日本進入現代國家。明治政府將此地設計為銀行業、金融業、保險業和運輸業等現代產業的總部。然而關東大地震(1923)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東京大空襲都讓日本橋受到重創,本來江戶是個水都,而日本橋旁的魚河岸就是江戶的胃,所有捕獲的魚都到此地販售。關東大地震之後,日本橋的魚市場轉到了築地。

但日本橋魚市場遷到築地,讓此地的船舶停靠的數目下降,日本橋就單單成為陸運的起點,而非河運和陸運的交叉處。

東京奧運的舉辦減損了日本橋的光芒

雖然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橋沒了魚市場,但這裡還聚集了相當多的百貨公司、銀行和商店,讓此處仍然維持一定的活力,即使東京大空襲,造成日本橋的蕭條,也慢慢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恢復元氣。對於日本橋發展最為不利的是東京奧運的舉辦,當時隨著奧運場館的興建,東京的大規模建設也開始,加上國民都買得起汽車,路面的交通成為東京最重要的發展項目。

首都高速道路在奧運前完工,由於日本橋沒有了魚市場,河面來往的船隻減少了,所以高速公路就蓋在河面上,高架的道路從日本橋上穿過去,路雖然蓋起來了,但整個日本橋的空間卻變得緊縮,缺乏以往開闊的感覺。
隨著東京的發展,新宿、澀谷、池袋都發展出不同的購物人潮和商業模式。對於日本橋的百貨公司、商店和周邊的老舖來說,日本橋的發展模式是甚麼?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一提到日本橋就浮現出一定的印象。

最近的「日本橋再生計畫」想要將日本橋的印象構築成歷史的商業區,有著文化的傳承,要讓人重新建構日本橋的記憶和文化,具體的想法如何落實在街角的每一處呢?

我們下篇就到日本橋散散步,了解日本橋的「再生」,以及「傳統」和「現在」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橋共同譜下歷史的新曲。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動物園的誕生:上野動物園

我對東京並不陌生,有些地方雖然很有名,但也不會去,像是上野動物園。直到有了小朋友之後,他讓我們了解生活的更多面向,並且可以看到城市的不同層面。

上野動物園是東京居民和孩子們平日的好去處,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動物園」的誕生就是在上野。 從上野動物園的發展,可以看到西洋文化如何在亞洲生根,並且透過動物園,也可以看到日本的近代史,從模仿西方、侵略亞洲到戰後的和平憲法,都可以從動物園的歷史看到。

動物園不只是陳設動物的地方,而和整體社會、政治和文化相互牽連,不只看到動物,還看到日本近代歷史的發展。

動物園的誕生

   「動物園」這三個字怎麼來?雖然是中文,卻是日本人用漢字書寫後,才在中文世界使用的,而創造「動物園」這個詞彙的就是福澤諭吉,慶義大學的創辦人,也是日幣一萬元上的那位先生。
 
    福澤諭吉在1862年,明治還沒有維新之前,前往歐洲幾個大城市,像是倫敦、巴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前往西方了解富強的方法。要求得富強,不只看船堅炮利的兵工廠或是生產火車的工廠,也要看看博物館、動物園,了解西方人在平常是怎麼消遣、陶冶身心的。
 
    當時一行人的日記寫著:「遊園」、「禽獸園」、「鳥獸園」、「畜獸園」,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使節團當時的驚訝,他們在倫敦的動物園時,第一次看到長頸鹿,寫到:「豹紋驢足,只吃木葉卻不吃草。」這群穿著武士服的東方人,第一次參觀動物園,在腦袋中想著:「西方人平常就是看這些東西,才和日本人有不同的視野啊!」
 
    「動物園」這個詞彙第一次出現在是在1866年,福澤諭吉在《西洋事情‧初編》這本書介紹他在西方的所見所聞,系統且有條理地介紹給日本人,提到動物園時,他是這麼說的:「動物園畜養活的禽獸魚蟲,獅子、犀、象、虎、豹、熊………世界上的珍禽奇獸都養在園內,並且根據牠們的習性給予不同的食物,具備冷熱潮濕乾燥的設備。」




 

福澤諭吉果然是大師,對於西方文化的掌握,從大學的創設到動物園的理解,都有精確的認識。在福澤諭吉寫下了「動物園」這個詞彙十六年後,動物園也在東京的上野開幕了。選擇上野設置動物園,還有周邊的附屬設施,說明日本在學習西方文化時,所具備的認真和精確性,這和同時在上野設置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有關。

作為博物館一部分的上野動物園
 
        福澤諭吉除了觀察到歐洲國家有動物園外,也觀察到博物館,其中陳列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品,也有自然史的博物館,展示礦物與化石,各式各樣的金屬和寶石都陳列在其中,並且加以分類和標示著;動物園就是展示各式各樣的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地方;而植物園就是植物的陳列場所。
 
    上野公園目前不只有動物園外,還具有一系列的博物館群,像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上野之森美術館、近代美術館……等。當初背後的設計者町田久成認為博物館不只要展示古物,人文、自然史、產業都必須包含在內,所以一個具有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圖書館的大型園區就必須容納這些場所。他的想法後來具體落實在上野公園內的不同博物館,而動物園也在這樣的大計畫中被包含進去。

上野動物園一開始在博物局之下,這塊土地本來是以往德川幕府東照宮的所在,廣大的土地都是森林,相當茂密的大樹覆蓋此地。上野動物園開園的時候向大眾展示的有鳥獸室、豬鹿室、水牛室、小禽室和水族館等,一個小型動物園的陳設已經具體而微。

 
    近代國家動物園的特徵就是像民眾公開,博物館中的古物也是如此。以往只有在皇帝的御花園才看得到的珍禽異獸和稀世珍寶,現在都屬國民所共有,可以欣賞和觀看。上野動物園的完成不只說明了一座動物園的建立,也象徵了一個文化的形成,現代國家的市民可以在這樣的設施中了解以往所無法接近的蟲魚鳥獸,共享這些政府所珍藏的動物。

作為宮內廳的上野動物
 
    對於上野動物園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開幕四年(1886)後,轉移到宮內廳。本來上野動物園的上級單位是博物局,而博物局隸屬於農商務省。當初的目的是要提倡產業和自然史的研究,振興日本的產業,而動物園的目的也是其中的一環。
 
        但是,後來博物局最主要的業務變成古物的登錄、整理與保存,明治政府認為這些以往的珍稀寶物還是由天皇直轄的宮內廳來處理較為適合,所以上野動物園也一起轉到宮內廳中。延續博物局的工作模式,上野動物園的工作重點變成保存日本境內的物種,而非自然科學的發展。
 
     除此之外,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轉到宮內廳產生的最大轉變就是:上野動物園成為收納皇家動物的一部分。
 
     日清戰爭後,日本勝利,戰爭期間在中國獲得的動物或是戰爭期間有功的動物都呈上給天皇,作為宮內廳的上野動物園成為這些動物的收容處。像是在旅順所捕到的雙峰駱駝,獻給皇太子殿下,送到上野動物園時,懷孕中的駱駝產下了小駱駝成為話題。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也對上野動物園產生很大的影響,並不是對動物的影響,大地震所損毀的動物房舍其實不多。但當時東京居民流離失所,天皇也開放上野公園成為避難處。

東京市民的休閒地
 
       關東大地震時上野公園成為東京五十萬名市民的避難處所,讓宮內廳開始思考上野公園和動物園的未來方向,想要讓上野公園成為東京市民的共同休閒地,而非皇家所屬,所以在震災過後,上野公園(包含動物園)下賜給東京市的公園課,成為現在的「上野恩賜公園」。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大阪、京都和名古屋三個大都市都有自己所屬的市立公園,只有東京沒有,但是上野動物園其實已經成為東京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長頸鹿和河馬等動物的入園,讓大眾對於動物園大感興趣。在關東大地震發生之前時,東京市民入園人次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所以與其由天皇直轄地宮內廳管轄,不如下放給東京市。
 
        從日本動物園的設置也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化的演進,到1939年時整個日本已經有17座動物園,外加屬於日本帝國一部分的台北動物園就有18座,當時成立的日本動物園水族館協會討論動物園的展覽、發展和功能,而由上野動物園的園長作為會長,顯然動物園已經成為日本現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也波及到上野動物園,當人都吃不飽了,動物也不會太好過。東京大空襲的時候,大量的燒夷彈落在公園內,造成動物的死亡和房舍的損毀。加上食物缺乏的關係,很多動物也餓死。

作為親善大使的上野動物園
 
    日本戰後由美軍接管,憲法也在美國的監督下制定所謂的「和平憲法」。上野動物園也成為和平的親善大使。在美軍託管下的日本,一開始上野動物園的復原也是由美國人負責,美國從國內的動物園中運送了一些獅子、老虎到上野動物園,這是戰後日本動物園較為缺乏的動物種類,作為交換,日本方面也選取了一些日本的特有動物到美國,像是鳥取縣特產的日本山椒魚(オオサンショウウオ)
 
   
隨著戰後日本與其他國家恢復正常的關係,動物之間的交換也成為友誼的禮物,像是印度來的大象、中國來的熊貓都成為上野動物園一時的動物明星。透過動物間的交換,了解他國的動物,促成兩國間人民的認識,上野動物園將動物視為國際間和平的親善使者,有所謂的Zoo is the peace的想法。
 
    從上野動物園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第一個西化的國家如何學習西方建立動物園。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上野動物園不只是動物的繁衍而已,而牽涉到文化和社會如何觀看動物,並且利用動物作為政治和外交的工具。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東洋的寶石箱: 京都 大原 三千院

孤獨的女人與三千院

我喜歡聽日本的演歌(又是一個很特別的興趣)第一次知道三千院就是從演歌當中聽到,歌詞是這麼唱的:
      京都 大原 三千院            京都大原的三千院
   恋に疲れた 女がひとり        為情所累的女人是孤單的
   結城に塩瀬の 素描の帯が      穿著結城塩瀬所出產的素描衣帶
   池の水面に ゆれていた        有如池中水面上的波光搖曳
   京都 大原 三千院           京都大原的三千院
   恋に疲れた 女がひとり        為情所累的女人是孤單的
一開始聽到這首歌時是由一青窈所唱(在大覺寺唱演歌),後來又聽到石川小白合展現不同的唱法,讓我以為是為女性歌手所創作的歌詞,帶點悲情的苦戀。但是,翻閱了一些資料之後,才知道原唱者是デュークエイセス(Duke Aces),一個四人的男子團體,1955年組成,是日本戰後很早的本土爵士歌手。

三千院從女歌手的苦情歌變成爵士樂,對我來說不免有點意外,歌詞由知名的詞人永六輔所做,也成為京都的代表熱門歌之一。歌詞中點出了京都的三大寺院:三千院、高山寺和大覺寺。接著就以日本女性的傳統服飾接續著歌詞,從茨城縣的結城紬、鹿兒島的大島紬和新潟的塩沢絣,一個為情所苦的女性穿著這些服飾在古寺排遣心情。

京都的傳統服飾是西陣所產的染織,為什麼這位謎樣的女性不穿京都的衣服呢?永六輔歌詞中的女性所穿的衣服,其實是自己的妻子所愛的服飾,但其中孤單的女性是否指的是自己的太太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從歌詞中認識了三千院,我還以為這間古寺像是清水寺、大覺寺或是知恩院這樣知名的古剎,直到今年的夏天到京都後,才有不一樣的體認。

開會之餘的沉澱

六月底到京都開會,除了見到許多學界的朋友,也想更加認識古都。

我已經不知道來了京都多少次,有時只是匆匆路過,有時居住的時間較長,但總覺得無法好好認識京都,就像瞎子摸象,這邊碰碰、那邊摸摸,無法一窺全豹。但京都或許就是如此,千年的風華總無法看清,只有不停地探索,在自己有限的時間中,了解那無窮盡的寶藏。

開會之餘,夏天才剛開始,京都的溽暑是出了名的。遠離開會的緊張氣氛,前往自在輕鬆的地方,而且在夏日還能享受清涼的地方,是我嚮往的所在。京都有這樣的地方嗎?

如果我是一個平安時代的貴族,厭倦了宮中的勾心鬥角、日復一日的繁瑣禮儀,想要脫離這一切,我會到甚麼地方呢?遊人如織的地方不是我想去的地方,北郊的貴船神社則有一堆人在川上吃料理,似乎也不是太清靜,看著京都的地圖,洛北的山中,呂川和律川所經過的三千院,讓我想到了孤單的女子,為情所苦的女子應該不會選擇太吵雜的地方吧!

大原之里

開會完的隔天,帶著太太和小孩,從入住的飯店租車一路向北,道路漸漸的縮小,旁邊的綠意愈加繁盛,最後完全被森林所包覆,加上周邊的溪流,似乎走進自然中。

走進大原時間彷彿停止,除了部分的柏油路面還有點現代化的跡象,一派的田園風光,群山環繞的小平原成了這裡居民種作的空間。除了稻米之外,還有各種京都才能看到的傳統野菜,而此處最有名的農產品就是味噌,附近的農民都會自家釀製。

佛教音樂的聖地

以往大原稱為「魚山」,是日本天台宗的修行處,作為「天台聲明」的修行地。上面的詞彙似乎都有點困難,甚麼是「天台聲明」?有點類似基督教的讚美歌,是日本的佛教大師到了中國後帶回來的一種儀式,後來由良忍(1073-1132)在大原開設道場,傳承天台宗的「聲明」儀式。平安時代的「聲明」和舞樂、雅樂合奏,公開地舉行儀式。

由於「聲明」在大原舉行,不僅蟲魚鳥獸都在此聞道,附近瀑布也都因此沒了聲音,因此三千院附近的瀑布有「音無瀑布」(音無)之稱。而將大原稱為「魚山」又是為什麼呢?

魚山在中國的山東,佛教音樂中的「魚山唄」從此而來。三國時期,曹植曾有一段時間住在魚山,在當地翻譯佛經,也隨著僧侶吟唱從印度而來的「梵唄」。西方而來的佛教旋律相當優美,但卻苦無漢語的詞彙可以演唱,才高八斗的曹植便以梵文的旋律搭配漢語的歌詞,讓印度的「梵唄」在中國得以吟詠,史書上稱為「改梵為秦」。

「魚山唄」到唐代時,隨著入唐的僧人傳到日本,在日本將佛教音樂稱為「聲明」,而大原以往稱為「魚山」就是因為此地是佛教音樂的聖地。

東洋的寶石箱

三千院在日本天台宗位階相當崇高,殿宇的設計也十分雅致,並且處處皆有巧思。坐落於律川和呂川的中間,後面倚著小野山。三千院有正殿、客殿、宸殿,還有池泉迴游風格的庭園:有清園和聚碧園,透過自然的地勢加以安排,並且讓庭園的景色融入建築中。

正殿即是往生極樂院,是藤原時期(894~1285)所留下來的建築,其中供奉三尊阿彌陀佛。三千院的建築外觀並不顯著,清幽的禪院,相當的簡樸,但庭院卻處處顯禪機,春日的櫻花、夏天的紫陽花、秋日的楓紅、冬日的雪景在三千院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一個角落都有可觀可讚嘆之處。以往平安時代的貴族,不少人都在此隱退,離開世俗的煩擾。

六月底適逢日本的梅雨季結束,有句話說:「雨過青苔潤。」光亮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出不同的層次。日本人養苔是種獨特的美學,區分出一百多樣不同種類的苔,讓綠意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有的像是柔軟的地毯、有的像波光搖曳的湖面。從苔看出萬事萬物的禪機與哲理,讓我想到柳宗元的詩: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道人的禪院清靜幽雅,綠意的苔連接著深處的竹林;日出的陽光映照著晨間的霧氣和露水,青翠的松樹宛如沐浴後塗上脂粉一般,恬淡自適的感覺讓我無以言喻,但內心所悟出的禪機相當滿足。一片苔原就是一個世界,細細體會有如萬花筒一般的精采,難怪井上靖讚美三千院的苔庭是「東洋的寶石箱」。

我們帶著剛滿一歲的孩子在庭院中欣賞,在苔癬的綠意中發現了幾尊帶有童趣的地藏,日文稱此為「童地藏」(わらべ地蔵),護佑孩子健康成長。他們站著或坐著,也有橫躺和歪著頭的,相當討人喜愛,而且在一片綠意的苔中,好像在玩捉迷藏,希望童地藏能讓小寶貝健康長大。

回程時,穿過田野和森林回到京都市中心,昨日學術會議的緊張感已經消卻,京都的景色好像有點不同了。或許〈孤單的女人〉中的那位主角,在走過三千院後,也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