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動物園的誕生:上野動物園

我對東京並不陌生,有些地方雖然很有名,但也不會去,像是上野動物園。直到有了小朋友之後,他讓我們了解生活的更多面向,並且可以看到城市的不同層面。

上野動物園是東京居民和孩子們平日的好去處,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動物園」的誕生就是在上野。 從上野動物園的發展,可以看到西洋文化如何在亞洲生根,並且透過動物園,也可以看到日本的近代史,從模仿西方、侵略亞洲到戰後的和平憲法,都可以從動物園的歷史看到。

動物園不只是陳設動物的地方,而和整體社會、政治和文化相互牽連,不只看到動物,還看到日本近代歷史的發展。

動物園的誕生

   「動物園」這三個字怎麼來?雖然是中文,卻是日本人用漢字書寫後,才在中文世界使用的,而創造「動物園」這個詞彙的就是福澤諭吉,慶義大學的創辦人,也是日幣一萬元上的那位先生。
 
    福澤諭吉在1862年,明治還沒有維新之前,前往歐洲幾個大城市,像是倫敦、巴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前往西方了解富強的方法。要求得富強,不只看船堅炮利的兵工廠或是生產火車的工廠,也要看看博物館、動物園,了解西方人在平常是怎麼消遣、陶冶身心的。
 
    當時一行人的日記寫著:「遊園」、「禽獸園」、「鳥獸園」、「畜獸園」,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使節團當時的驚訝,他們在倫敦的動物園時,第一次看到長頸鹿,寫到:「豹紋驢足,只吃木葉卻不吃草。」這群穿著武士服的東方人,第一次參觀動物園,在腦袋中想著:「西方人平常就是看這些東西,才和日本人有不同的視野啊!」
 
    「動物園」這個詞彙第一次出現在是在1866年,福澤諭吉在《西洋事情‧初編》這本書介紹他在西方的所見所聞,系統且有條理地介紹給日本人,提到動物園時,他是這麼說的:「動物園畜養活的禽獸魚蟲,獅子、犀、象、虎、豹、熊………世界上的珍禽奇獸都養在園內,並且根據牠們的習性給予不同的食物,具備冷熱潮濕乾燥的設備。」




 

福澤諭吉果然是大師,對於西方文化的掌握,從大學的創設到動物園的理解,都有精確的認識。在福澤諭吉寫下了「動物園」這個詞彙十六年後,動物園也在東京的上野開幕了。選擇上野設置動物園,還有周邊的附屬設施,說明日本在學習西方文化時,所具備的認真和精確性,這和同時在上野設置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有關。

作為博物館一部分的上野動物園
 
        福澤諭吉除了觀察到歐洲國家有動物園外,也觀察到博物館,其中陳列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品,也有自然史的博物館,展示礦物與化石,各式各樣的金屬和寶石都陳列在其中,並且加以分類和標示著;動物園就是展示各式各樣的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地方;而植物園就是植物的陳列場所。
 
    上野公園目前不只有動物園外,還具有一系列的博物館群,像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上野之森美術館、近代美術館……等。當初背後的設計者町田久成認為博物館不只要展示古物,人文、自然史、產業都必須包含在內,所以一個具有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圖書館的大型園區就必須容納這些場所。他的想法後來具體落實在上野公園內的不同博物館,而動物園也在這樣的大計畫中被包含進去。

上野動物園一開始在博物局之下,這塊土地本來是以往德川幕府東照宮的所在,廣大的土地都是森林,相當茂密的大樹覆蓋此地。上野動物園開園的時候向大眾展示的有鳥獸室、豬鹿室、水牛室、小禽室和水族館等,一個小型動物園的陳設已經具體而微。

 
    近代國家動物園的特徵就是像民眾公開,博物館中的古物也是如此。以往只有在皇帝的御花園才看得到的珍禽異獸和稀世珍寶,現在都屬國民所共有,可以欣賞和觀看。上野動物園的完成不只說明了一座動物園的建立,也象徵了一個文化的形成,現代國家的市民可以在這樣的設施中了解以往所無法接近的蟲魚鳥獸,共享這些政府所珍藏的動物。

作為宮內廳的上野動物
 
    對於上野動物園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開幕四年(1886)後,轉移到宮內廳。本來上野動物園的上級單位是博物局,而博物局隸屬於農商務省。當初的目的是要提倡產業和自然史的研究,振興日本的產業,而動物園的目的也是其中的一環。
 
        但是,後來博物局最主要的業務變成古物的登錄、整理與保存,明治政府認為這些以往的珍稀寶物還是由天皇直轄的宮內廳來處理較為適合,所以上野動物園也一起轉到宮內廳中。延續博物局的工作模式,上野動物園的工作重點變成保存日本境內的物種,而非自然科學的發展。
 
     除此之外,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轉到宮內廳產生的最大轉變就是:上野動物園成為收納皇家動物的一部分。
 
     日清戰爭後,日本勝利,戰爭期間在中國獲得的動物或是戰爭期間有功的動物都呈上給天皇,作為宮內廳的上野動物園成為這些動物的收容處。像是在旅順所捕到的雙峰駱駝,獻給皇太子殿下,送到上野動物園時,懷孕中的駱駝產下了小駱駝成為話題。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也對上野動物園產生很大的影響,並不是對動物的影響,大地震所損毀的動物房舍其實不多。但當時東京居民流離失所,天皇也開放上野公園成為避難處。

東京市民的休閒地
 
       關東大地震時上野公園成為東京五十萬名市民的避難處所,讓宮內廳開始思考上野公園和動物園的未來方向,想要讓上野公園成為東京市民的共同休閒地,而非皇家所屬,所以在震災過後,上野公園(包含動物園)下賜給東京市的公園課,成為現在的「上野恩賜公園」。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大阪、京都和名古屋三個大都市都有自己所屬的市立公園,只有東京沒有,但是上野動物園其實已經成為東京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長頸鹿和河馬等動物的入園,讓大眾對於動物園大感興趣。在關東大地震發生之前時,東京市民入園人次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所以與其由天皇直轄地宮內廳管轄,不如下放給東京市。
 
        從日本動物園的設置也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化的演進,到1939年時整個日本已經有17座動物園,外加屬於日本帝國一部分的台北動物園就有18座,當時成立的日本動物園水族館協會討論動物園的展覽、發展和功能,而由上野動物園的園長作為會長,顯然動物園已經成為日本現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也波及到上野動物園,當人都吃不飽了,動物也不會太好過。東京大空襲的時候,大量的燒夷彈落在公園內,造成動物的死亡和房舍的損毀。加上食物缺乏的關係,很多動物也餓死。

作為親善大使的上野動物園
 
    日本戰後由美軍接管,憲法也在美國的監督下制定所謂的「和平憲法」。上野動物園也成為和平的親善大使。在美軍託管下的日本,一開始上野動物園的復原也是由美國人負責,美國從國內的動物園中運送了一些獅子、老虎到上野動物園,這是戰後日本動物園較為缺乏的動物種類,作為交換,日本方面也選取了一些日本的特有動物到美國,像是鳥取縣特產的日本山椒魚(オオサンショウウオ)
 
   
隨著戰後日本與其他國家恢復正常的關係,動物之間的交換也成為友誼的禮物,像是印度來的大象、中國來的熊貓都成為上野動物園一時的動物明星。透過動物間的交換,了解他國的動物,促成兩國間人民的認識,上野動物園將動物視為國際間和平的親善使者,有所謂的Zoo is the peace的想法。
 
    從上野動物園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第一個西化的國家如何學習西方建立動物園。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上野動物園不只是動物的繁衍而已,而牽涉到文化和社會如何觀看動物,並且利用動物作為政治和外交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